正文

061 自他之谈

(2023-02-03 14:06:56)
标签:

自他之谈



前些日子,有人咨询怎么处理家庭的分歧和矛盾,我给略微讲了讲。现在把当时谈的主要观点和其他很早就想说的话,一起写成小文,奉献大家。

 

一、佛法的标准用于自身

不少学佛的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或习惯是老爱用学佛修道的标准去要求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这样不但难以解决家庭纠纷,甚至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摩擦,使得家人每每苦不堪言,产生厌烦情绪,认为学佛的人有毛病。

 

其实,学佛的标准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其他人,如果不学佛,那当然就不能这样要求;如果同是学佛的人,也不能这样做,因为每个人的习性、根器、机缘往往不同,不应一概而论。我们的眼睛是向外长的,专用来看外面的事物,看不到自己,所以我们就总能看见别人的不足,至于自己的缺点或劣性,就很难观察得到。只有用“心”才能向内观察,因此我说“眼向外看而心往内观”。学佛者应多用佛法的标准来观察检讨自己,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否则,就会放眼天下不见可尊重、可恭敬之人,不见可感恩之人,不见可孝顺之人,不见可亲爱之人,不见可问道之人,不见可依止之人,不见可种之福田,更不可能明白所遇到的任何人都是自己的修行之处,因为在他的眼里所有人都是罪人,都是受因果报应的人。这样的人,总是一味地从因果的角度来看事情,对他人的病苦和遭遇的不幸,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心,甚至忘记了自己也正在因果之中。这种缺乏同情心的人,如何能生起菩提心呢?修来修去,最终很有可能与阿修罗道相应,反正跟菩提无缘。学佛,一定要悲智双运,不能偏于一边。

 

二、如何看待他人和社会

1、世俗标准(世间法标准,即人道标准)。这是首先要用的标准,我们从人道起修,也应该先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对中国人来说,主要是儒家标准和法律法规。儒家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不过因时空发生变化,有的地方需要重新检视而完善补充以适应当今的时代,但总的来说确是人生正轨,其整体价值不会因地域、信仰的不同而打折扣。其实,如果真正严格按照儒家的标准来自修,最终也能超越世间法,可以说世出世间两不误。

 

这个标准是普遍标准,用它来观察、评判社会上的人和事,具有最大的合理性和共性,歧义最少

 

2、佛法标准(出世间法标准,即圣道标准)。这是从更高、更深、更广阔、更长远的全方位层次上观待世间百态。用这个标准来观察社会,就能智光洞明,可以做到少惑,甚至无惑,还能帮助自己秉持正念,不受邪诱,不履邪径。那如何以佛法标准来看世间呢?最基本的就是因果缘起和无生。

 

对学佛的人来说,上述两种标准都很重要,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不可或废。

 

三、阅人的三观

1、缘起观。也可以说是空性观。我们人是缘起法,由四大色身和不真幻识依缘起而形成,并无自性。人身以白骨为架,里面具足不净,而且人人生老病死。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只是皮肤外壳,如果剥掉外皮(现在化妆术发达,也可以称作“画皮”),里面实在人人皆同。稍微想一想,真是这样啊。另外,一般人的业识惯于攀缘妄想,刹那生灭,彼此之间同样无本质差别。这是最起码的缘起观。如果我们对外貌比较贪着,可以偏重于不净观。

 

2、佛性观。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在现象上看,或显或不显而已。这就是众生平等,凡圣平等,冤亲平等,无二平等。

 

3、习性观。也可以说是相观法。相由心生,这里的心指习性心。习性主要由久远的习气加上遗传等缘而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习气。相上特别是眼睛上,可以大致显露出一个人的灵性智慧和修养等方面的信息。由相辨人,我们可以先粗略判断这个人能不能交,该不该交,以及如何相处,他的话能信多少,等等。此为世间方便。当然这只是一打眼的初步判断,深层认知肯定要长期交往才能得出。

 

以上是人人可修的三观,应该不算太复杂,所结合的也是普遍佛理,并不艰深。久久修习之后,与人见面或相处,看图像、影视或迎面相遇,就可以快速生起这三观。能做到的话,相信可获大益!


本文发表于 20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