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1 关于懦弱、忍让、宽容和忍辱的问答

(2023-02-05 20:39:59)
标签:

关于懦弱、忍让、宽容和忍辱的问答


 

佛友:

请问如何区分懦弱、忍让和宽容?

 

周承松:

有能力应对才谈得上宽容。宽容的心理成分包含理解、同情和原谅,有时也包含不屑,但都是不予计较。另外,实力上的弱者也可以同情实力上的强者。宽容的内心状态比较从容、安和。


懦弱则是没有能力应对,或者能应对而不敢应对,只是一味地忍受、退让、逃避。懦弱的心理成分主要是恐惧,其内心状态比较纠结、扭曲,就算自我安慰也还是痛苦的。


忍让比较复杂,或有能力或无能力,但都是忍着让,不平而计较的情况居多,且往往有以当前换将来之念。


忍让跟懦弱同属常见的心理状态,而且很相似很容易混淆,但忍让一般只限于某阶段,长期性的不多,此其一;往往有图取心,此其二;有的还带有正义性或正当性,比如正不胜邪、对不胜错或弱不胜强、寡不敌众之时,此其三,这些都跟懦弱完全不同。另外,懦弱没有信心,心境一片黑暗,忍让则可能伴有信心,黑暗之中隐现光明。


通过分析内心很容易将上述三者区分开来。


对于懦弱者而言,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应对能力,当然是综合能力,包括学识、勇气、眼界等。有能力才会坚强,能坚强才做得到宽容。

 

佛友:

既然一味忍让是懦弱,那为什么佛教又提倡修忍辱呢?

 

周承松:

忍辱不等于懦弱。忍辱分世俗忍辱和修行忍辱。世俗忍辱一般跟负重连在一起,称作忍辱负重,这基本属于带有正义性或正当性的以当前换将来类的忍让了。


修行忍辱则不同,以三毒来说,它主要忍的是行者自身的瞋,重点在内而不在外。瞋的本质是执取,执取包括人我执取和法我执取,而破执正是修行的关键,所以必须修忍辱。


修行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因此忍辱便有不同的境界,最初有所忍,需要强忍,难忍能忍,慢慢到无所忍,无忍可忍。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不断深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证悟的过程。


不过,在世俗中的修行人,很多时候要兼顾这两种忍辱。


本文发表于 201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