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3 佛法修证之道

(2023-02-06 23:30:39)
标签:

佛法修证之道



一、明轮回、因果

 

佛法的核心是自度和度他。度即解脱,其关键在破迷证真。


众生为什么能够证悟解脱?因为有无始佛性,亘古长存,历劫不改。


众生为什么会迷?因为有无始无明和累劫习气。无明如何破?习气如何除?需要明理并依理实修。


明理,应该先从轮回、因果开始。轮回是无明和习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关系就是因果。在明理之前,无明和习气就像一场大梦或者一张大网,使众生深陷其中,无法认知,更不能自拔。


如果能明了自己身处轮回之中,而轮回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便会想着从中出离,这就是初步的出离心。有了此心,就会寻求解脱的方法,这就是修道的基本动力。没有轮回和因果的话,修道就既无必要也无意义。


也有人先从慧学入手,但他仍然要补充这方面的修学,因为这还关系到持戒的问题。不管修什么,都必须以戒为基。


因此,懂得轮回、因果之理,不仅可以生起出离心、修道心,还有助于持守戒律,实在非常重要。


这部分的修学内容应以四圣谛、十八界、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或四法印等为主。

 

二、除习气

 

牵动轮回的是习气,修道的障碍也是习气,所以习气必须要除。


除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是断、转二法,二者相辅相成。


断靠戒,收束身口意,不可为就是不可为。戒的种类很多,于此不赘。


戒是强制,最好能明其理,否则难持难久。


持戒属于戒缓用急,因此需要转化身口意而将勉强变成自然,这就是转法。


转又可分为外和内。所谓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随顺习气。比方说,随顺贪图自利的习气而说布施和礼拜的种种功德,通过布施来慢慢转化贪、吝习气,通过礼拜来慢慢转化我慢习气。当然,布施和礼拜的功德真实不虚,只是说在这一层次(阶段)一般比较强调而已。


所谓内,主要是慧上的功夫,着眼点在诸法实相和大悲。行者由明悟空性而离却执取习气,对于各种功德,虽然知道但不执著,依空性和大悲行种种善,则习气自然转化。


简单说,外转侧重于相和有为,内转侧重于空性和无为。初学者可侧重外转,渐渐就能走向内转。修到最后,就只剩下自性菩提心在任运,空性、智慧、大悲尽在其中。


诵经、念佛、持咒也是转法,内外皆有,其侧重点因人而异,根据见地和发心而有所不同。

就除习气而言,各种禅定功夫是断也是转。


除习气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忏悔,学佛者应经常忏悔。忏悔在忏罪除障的同时,其实也在忏除习气。否则,习气不除,业如何消?那忏悔又有什么用?


忏悔也能根据相和性分为外忏和内忏,初学者应侧重于外忏,并力戒浮虚。浮虚是修行的大忌。

 

三、修证空性

 

习气的根源在无始无明,无始无明的本质是二取,即能取和所取。因二取而生二执,即人我执和法我执,有二执则轮回绵绵不休。


能取的心识本身虚妄不实。能取所执取的对象是诸行和诸法(包括心识),其体性同样为空,即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为四法印中的两个法印。明了空性就可渐离执取习气。可见,修证空性是斩断无明和习气的利刃。


空性,有着不同的证悟层次,既是佛法的重点,也是佛法的难点。正空见难解难入,学佛一定要懂得空性和缘起的二谛双运之理。


修证空性绝对不是去断灭诸法诸相。空性的运用主要在不执,这就是转能不转所。迷执,最普遍的表现是迷于外境,在依他起的诸相上遍计所执。外境依诸缘成显现,缘起不灭故显现不绝,轮回界如此,净土界亦如此,所以无需转化。要转的是执实的能取习气,转能就是依空性见对现前的诸境不迷不执。转能不转所是实修中要把握的要点。

 

四、发菩提心

 

对自度来说,发菩提心是转化习气的最好方法。发菩提心可以使身清净,使口清净,使意清净。转化习气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净的身口意变清净,身口意清净了自然就可以从轮回中解脱。佛菩萨是身口意清净,众生是身口意不净,因不净而造诸恶业,因恶业而轮回。


人皆由父母而生,就历劫轮回广而论之,三界众生都是行者的累世父母。所以,发菩提心乃是孝心份内之事。地藏菩萨便是因孝心而发大悲大愿、永无止境的菩提心。当然,菩提心不容易发,发而不容易固,需要长久修持。


自度度他的发心为菩提心,因为是发起的心,尚有能度和所度,因此被称作世俗菩提心。真如自性空而且悲、悲而且空,无为而无不为,因此被称作胜义菩提心,即究竟的菩提心。不过,一切修行都是自世俗而至胜义,所以应勤修发心,并结合空性慧,如此便是究竟了义的《金刚经》的宗旨。

 

五、明心见性

 

自度和度他都要归结到明心见性这里来,不明心见性绝对谈不上真正的解脱,谈不上真正的自在。三界唯心,所以,欲出三界轮回就要明心,明心即是明三界。明心不执心,也不执境,就能返照自性,乃至见性。


明心要靠观心,不观心如何能明心?


在此基础上的见性则有各种方便——


有的是直指,接引的对象要么为虽然初修但却是上上根器者,要么为已经修至根熟者。这包括禅宗的直指、大圆满的直指和恒河大手印(光明大手印)的直指等。其实,所有的直指本质上都是一个,即都是指自性,而且直指的机缘也都差不多。


有的是持前后念之间的空,即前念已过后念未起的那段空。这种修法需要先在理上分清能观和所观,否则容易执著所观之空,或者陷入等待。


有的是师父用猛厉手段,令弟子突然念住,然后指明。讲起来这应该算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猛烈合用,着重瞬间效果。


有的是通过觅心的方式,发现三心不可得而离执并回照


有的是通过禅定,打开、放下,逐渐自性显现。这种方法涵盖的范围最广,其中就包括渐修的大手印四瑜伽,即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和无修瑜伽,当然,这里主要指前两个瑜伽。


有的用观空之法,以收拨(空)云见日之功。这种方法还可以包括各种幻、空的观法,范围也很广。


有的通过起疑情,后世打禅七的主要方便。方法是参一个话头,比方说念佛者谁、麻三斤、干屎橛等,借此生起疑情。然后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个疑情点上,以此一念代替万念,如鸡抱卵。久久之后心一境性,机缘和合时,突遇一缘将专注疑情之团打破,本觉自性忽地现前。


有的以心传心,例如拈花微笑、扬眉瞬目、竖拂(尘)弹指等,甚至无任何动作,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无言直指。


等等,方便很多。


所有的方法有同有不同,不同的是方便和适用对象,同的是无别自性。


我写过很多篇文章的观心法门,有直指的部分,有观心的部分,还有观空的方便。观心又分为分析(可包含上面所讲的“觅心”法)、静虑、觉照——立足于内的先外()后内()的观法,以及顿观——直接内观的观法。觉照和顿观可摄“禅定”法;还可摄“前后念际空”法,唯重点在觉不在念,故对念的空与不空并不执著,更不等待。觉照还有三种方便:随法、转法和断法。断法可包含上面讲的“突然念住”的方法。


这种观修首重见地,为此文章谈了很多。因见地明确,所以无需刻意起疑情。


自性具四智,包括大圆镜智和妙观察智,这在观心法门的觉照中可以得到体现;包括平等性智,《观心法门》中的“明了此理,觉照就可如前所说,只是照着念头,不论正妄,也不做其他功夫”体现了此智;至于成所作智,在心的功用中得到体现,当然圣凡境界有别。四智乃分而言之,自性中圆具。这是观心法门与四智的关系。


在修证过程中,我强调观照心念和安住本觉的灵活配合,以及全方位用功。


这种观心法门,随时随地可修,不受任何局限,内容上也极富弹性,还非常容易得自在。


它的观修核心是觉,依觉修,以觉摄,所以在“大乘光明正觉禅”中就用“正觉”二字来代表。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见性的方法很多,契机者妙,学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择法修学就是。切切不要尊此贬彼,执持门户之见,做无谓之争。对他人他法,应多赞叹随喜。


最后,见性为证悟之始,后面的路还很长,但也不觉其长。

 

佛法修证之道,虽然就自性而言,无一字可说,但法不能离言而传,所以佛陀讲法四十九年,后来大德所著论疏也是汗牛充栋。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断言法已讲尽,因为佛法实在浩瀚无边。我乃一介凡夫,学识浅薄,毫无修证可谈,本文相较于佛法大海,充其量为一蜻蜓所沾之水而已,如能做引玉之砖,则心愿已足。 


周承松  

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