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55 观心法门与念佛持咒的关系

(2023-02-03 13:45:36)
标签:

观心法门与念佛持咒的关系



“观心法门”最主要的是前面两段功夫,即“观照心念”和“安住本觉”。后面的并非不重要,而是到时候能按部就班,不像前两段,问题较多。

 

“观照心念”的对象是“心念法尘”,就是通俗所讲的起起伏伏的分别念或妄念,还包括日用的正常念和向上的正念。对正常念和正念,要用过便休,不着心相。至于妄念,照而不随,则自然消散。这在《关于“无念”的问答》中讲过。

 

这样说,显得比较复杂,那是为了照顾大众的分别心而不得已做的细分。真正实修上路后,其实很简单,妄者自消,正者不执,唯有慧觉如日如镜。这也是为什么在《观心法门》中讲“觉照就可如前所说,只是照着念头,不论正妄,也不做其他功夫。所谓妄念也跟水面上画的画一样,会自然地随起随消,不必刻意管它。就是说,此时不要执著于所谓的正妄,不用保留什么驱除什么,否则就是在疲于奔命。这里面的关键是见地!”只要道理懂了,一切都会自自然然。当然,也只有道理懂了,见地上清清楚楚了,才能做到自自然然、简简单单。

 

但是,对一般人而言,念头(妄念)此起彼伏,毕竟感觉不舒服,马上做到不分别不管不太可能,于是有人就需要念佛、持咒等方便,以求系心一处,或曰专注一念。这样做并无不可,因为能够培养专注的定力,也有利于观心。观心法门本身就是定慧双修、即定即慧,这一法门无论是观照心念还是安住本觉,都需要专注的定力。因此,能增强定慧之功的方法,在理论上无须排斥。念佛、持咒、观想等都要求专注一点、万法归一,也就是在修定,同时还可消业开慧,所以都可用来辅修。其实,观心法门中所用的“转法”,也不出这几个法门,当然,“转”时还可用诵经法。这与古人所说的“有事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理趣相同。其他如白骨不净观、慈悲观、数息观、日轮观等,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运用。

 

不过,究竟讲来,这还是处在第一步观修境界即“观照心念”时才会产生的感觉。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是处在第一步“观照心念”的最初阶段的常见反应。这时的心仍是颇重的“是非心”,执著比较重,对执著的厌恶也比较重,所以才会这样急着要切断、要转换。慢慢地,随着修学领悟的深入,就能以“平常心”对待妄念了,就会无厌无欲,自在观照。

 

本文要着重强调的是,站在“观心法门”的立场,念佛也好,持咒也罢,都仍是一念。这“以一代万”的一念,同被代的万念,属于同一性质,都是心念。它们彼此之间并无本质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此优彼劣之别,都是“平等”的一念。将所有念平等对待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心生不平,自起烦恼,自扰清净。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理念,因为真如自性本就绝相对、离分别的,而不管什么样的分别都是分别。

 

因此,我们念佛或持咒,如同在观照其他的心念那样自诵自听自观就可以了。一一诵来,一一观听,无喜无忧,无取无舍,平常平等。所谓的“妄念”来了呢,亦不抗拒,它们本是兄弟,有着一样的血统,都是相互平等的一念,所以来“妄念”照“妄念”,“妄念”走了继续观听。这般念佛持咒,就与自性合,也就与诸佛菩萨合,因为心(自性)、佛、众生三无差别。这种与自性结合的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如此持咒,也可以叫做“实相持咒”。所以我在《谈“观空和空观”》中说“以观空无执心持咒,功效最大”。什么最大?道最大,真如最大,自性最大!

 

如果修到第二步“安住本觉”,则什么方便都可不用,直接安住(有时也会先观后安)。在“观心法门”的修持次第中,凡有所作,皆属于观照心念的阶段,而非安住于自性本觉。为方便理解,这种念佛持咒式的观心,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所作观心”或“有为观心”;而直接观照、不假方便的观心,就可以称为“无所作观心”或“无为观心”

 

同样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层次,秉持不同的见地,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也会有不一样的做法、不一样的应用。这就是“诸法无自性”啊。


本文发表于 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