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85 世界

(2023-02-04 21:18:56)
标签:

世 界

 


对不学佛的人来说,世界这个概念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在人们看来很简单,我是一个人,我之外的林林总总就是世界,我这个人活在世界之中,事实不就如此简单吗?有什么好谈的?但对学佛的人而言,这却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佛法讲空,佛法还讲万法唯心,问题就变得有些复杂。这个世界究竟存在不存在,它是真是假,它跟心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确实会给不少学佛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能困扰其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今天就从佛法的角度来谈一谈世界。

 

五原则

 

以下是我总结的认知世界的五个原则:

一、如来藏所化。我们首先追本溯源,自无始算起,一切有情无情世界都因最初一念无明由如来藏所化现。

如来藏即道,我们也可以说,自先天而言,万法都是道的演化。

 

二、共别业所感。外部的器世间,内在的根身,还有心识境界,都由共业和别业感召而生。既然为共业别业所感,而业由心造,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说,这个世界乃唯心所造。

此处“根本”是就后天而言,可以称之为后天中的先天,如来藏则是先天中的先天。那先天中的后天呢?一念无明即先天中的后天。后天中的后天呢?对境生迷、执著二取就是后天中的后天,身心变化即后天中的后天。

先天后天是道家的道名言,在此顺便借用说明,纯学佛者可以不予理会。

 

三、唯心所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属于“万法唯心”。什么是万法唯心?心境相依是万法唯心。何谓心境相依?心由境生,境由心生。心、境如何生?心识依对境起功能,对境依心识成显现。

 

四、六大所成。器世间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构成,为色蕴法。有情世间还要加上识,由六大所成,为五蕴法。

 

五、缘起所生。万法都是缘起法,其显现其生灭都不离缘起。

 

这里面第一个原则,心物一元,物质与精神不分。这个原则极其重要,它能使我们正确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决定着修道的核心见地。不过,它对我们认识现前的世界倒意义不大,所以在此文中不必视作重点。

第二、第三个原则偏重唯心,相当于从“心本位”出发来认知事物。

第四个原则前半部分偏重唯物,后半部分心物各半。

第五个原则既独立也包含着前四个原则。

 

谈一下上述原则跟空性的关系。什么是空?无自性是空。何谓无自性?以上原则就说明诸法(心物二法)均无自性,因为不论是从哪个原则单独来看,或者是将几个原则合并来看,我们都找不到诸法的自性。因此,这些原则跟空性其实是等同的关系,否则我们如何能说诸法无自性呢?

 

唯心所现

 

现在专门从三个方面略微解释一下第三个原则“唯心所现”,因为这个概念最不容易搞清楚。首先,我们是通过自心来认知万事万物的,对我们而言,没有一法不在自心上现起,诸法显现不离于心。而且,万法唯有与自心相合才能被我们认知。这两点好像很难懂,其实也不太难。试观察一下,我们对眼前电脑的认识是不是通过自心来完成的?难道我们是通过旁边的水杯或屁股下的座椅吗?显然不是吧。我们认识不了三界中的其他境界和净土境界,以及隔壁的家居陈设等等,就是因为这些境界没有与我们的心识相合。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是我们的心识没有跟它们相合,道理一样。还有,如果我们的心不与境界相合,境界在我们的心识里也无法显现。

其次,一切境界的显现,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识境界,如同镜中诸法的显现,取决于镜面的光洁程度一样。这就涉及到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的两个道名言,即能相和所相,能相是能现,所相是所现,能相决定着所相,镜面决定着镜中像的显现。

凡夫不明诸法空性无我,故我执深重,执著于二取,即能取和所取,因此其心识为杂染状态,好比是蒙尘的镜面,则镜中所现定非真实。修道者渐悟空性,我执渐轻,好比镜面逐渐干净,则镜中所现境界亦渐趋真实。彻证道者,智如大圆镜,纤尘全无,所现境界必最真实。

凡夫的心识能相被称为法能相,为不净能相,故其所显现的境界亦是不净的法所相。法性即是空性,因诸法的体性只是空性。证道者彻悟空性,故其心性即是法性,称之为智,为法性能相,则能相之所现自然为无任何名言执著安立的法性所相。普通修道者的心识境界在二者之间,逐渐由法能相转为法性能相,所现境界也逐渐由法所相转为法性所相。

简单说,诸法在凡夫和圣者心中的两种显现分别是:法所相和法性所相,遍计所执自性相和圆成自性相,二取显现和真如显现,杂染显现和清净显现,识境显现和智境显现,分别显现和无分别显现,烦恼显现和菩提显现,轮回显现和涅槃显现,等等。要说明一点,这两种显现都在法界空性智上展开,都无自性,此即诸法最深的胜义无自性性,故皆不应执著。

法性能相并非不见法所相,只是于相不执,不取相成想而已。故得道者同凡夫一样过人生,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但对一切法一切境界无执著无取舍,这就是“道在尿溺”。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得道者不跟凡夫活在一个世界里,或者不见凡夫之所见,此实非正解。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便无法解释为何佛陀也要乞食,也要洗脚,也要敷座而坐,也会提到恒河水恒河沙,也会取境取物举例说明法理。我们还无法解释为何隐于市或隐于野的有道之士不被时人所识,我想这应该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实在太普通跟众人并无两样的缘故吧。当然啦,我们可以说得道者活在他自心的境界里,或者说活在自性真如的境界里。在这样的境界中,自性光明清净,本自无染,随缘应物而不被物迷,应用名言概念而不被概念所缚。在这种境界中的修行,就不会执取断常两边,而是以三轮体空之心广修六度万行。

第三,“唯心所现”绝对不是说一切显现的对境都是我们的自心。如果那样的话,则见草木枯死,我们的心也要跟着一起死掉;万里之外风吹折一根树枝,所有人的心都得跟着断;看见秽物时,我们的心也变成污秽;想着地球上植被增加,所有沙漠就全变成绿洲了;一人作恶,千万人跟着堕落,反之亦然,或者一人得道,众生齐成佛,如此则因果何在?而且事实也并非如此。另外,我们的心能观察外境、分别外境,墙上的某块砖也应能观察分别我们的心。可见,我们只可以说万法在我们的心中显现,跟我们的心相合才能显现,其显现取决于我们自心的境界,而不可以说一切显现的诸法都是自心,或者都由自心所创造。

总之,此“唯心所现”层次非一,涉及到不同的缘起观,甚难通达,诸法如幻甚难体悟,自性如如甚难证得,一切皆真更难企及,乃大不易事。

 

解脱

 

我们的烦恼源自对世界的扭曲认知。扭曲的认知怎么产生的呢?首先因为对自身自心的执取,我们误以为这个暂时的、刹那生灭的五蕴合成体是真实的我。有了我就有我所,就有能取和所取。有了二取就对外境产生分别,就会安立名言,包括意义、价值等等。然后就会执著于名言,认为名言概念具有真实性,从而在层层的名言罗网中越陷越深,越缠越紧,在名言中痛苦,在名言中轮回。所以说,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名言之网中脱离,这就需要了解、证知世界的真相。当我们能够认清世界(事物)的本质之后,我们的心自然就会从对名言的执取中抽身,从而回归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天然无缚无染,本自清净本自解脱。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其实不必等到将来,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解脱之乐了。在《修行的方便与究竟》中已说,我们可“以方便为究竟”,修道的过程本身就是解脱的过程,在现前的每一个当下中,我们都可以自在安享解脱的法喜。在这方面,信心很重要,见地很重要。我们要知道,修行固然重要,可见地同样重要。


本文发表于 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