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91 小谈三则:菩提心,情绪与超越,修行者的时间

(2023-02-04 21:41:08)
标签:

小谈三则:菩提心,情绪与超越,修行者的时间


 

小谈菩提心

 

无(吕进才):

老师常提菩提心,大乘光明正觉禅释义释中,也首突大乘、菩提心等字眼。虽理解菩提心的含义,但对其与修行或成佛的必然关系却一直迷惑,甚至把它理解为是修行的方便,指月之指。

针对我的这种困惑,老师不仅当场给予了解答,而且还专门发了两篇博文,即《关于菩提心与修行的对话》和《修行的方便与究竟》。

在那篇《关于菩提心与修行的对话》中,老师阐述了菩提心的含义与实质,我理解为菩提心即大乘佛法的灵魂。菩提心,即自利利他(或自度度他)。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由此可见,要想获得无上佛果,自觉与觉他,缺一不可。

 

周承松:

您原先的理解——发菩提心和修菩提心为方便之道,所指实为“愿菩提心”。所谓方便之道是就断除我执、证悟自性、解脱烦恼、脱离轮回等而言,属于世俗意义上的说法。不过,此处所谓的世俗义,仅与自性真如相比较而言,绝不同于大众所说的社会世俗。

究竟意义上的菩提心所指为“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自性本身,也即佛性的别称。

站在证取胜义菩提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愿行菩提心是方便(可参阅《谈“菩提心与我执”》),但这种方便和究竟之间的关系,最好结合另一篇文章《修行的方便与究竟》来深入领悟。

若站在自性本具大悲大智的角度来看,则觉他、度他的愿行菩提心实乃慈悲本怀,是胜义菩提心的自然流露,并非方便,如同大日自然流露光明和热量。再打个比方说,父母爱子女,并非方便;子女孝父母,亦非方便。还有,我们也不能把佛菩萨所显现出来的菩提心视作证智方便,譬如阿弥陀佛的化现极乐净土,释迦牟尼佛的无边应化,弥勒菩萨的大慈,观音菩萨的大悲,地藏菩萨的大愿,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菩萨之智名因悲而显,故智非不悲或离悲独存)等等,因为他们均已经成就,甚至久远劫前就已经成就。

愿行菩提心的修持,和胜义菩提心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是一;从因果关系上来说,修前者可证后者;若依了义佛法,则根本不做任何分别!

 

小谈情绪与超越

 

(由某人郁闷到安定医院谈起来)

周承松:

人没有信仰的话还真不行。

 

朋友:

真是的,因为我现在有时会觉得心理上有些不好的感觉。

你想我是多么乐观的人都会这样。

 

周承松:

没有信仰,换谁都一样,都会有空虚甚至绝望的时候,因为人生本就充满了不如意。

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没有信仰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朋友:

有道理!

 

周承松:

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利,没有信仰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朋友:

嗯。

 

周承松:

这样的话,人生就是跷跷板。

总会有玩不好摔下去的时候。轻者就到了安定医院,重者就成了自杀的某某某。

再轻些的,就是心中阴暗潮湿,不见阳光而发霉。

 

朋友:

应该是这样的呀。

 

周承松:

人生其实是应该快乐的,不管顺利还是不顺利,麻烦有没有,大还是小。

 

朋友:

不过我还好,只是偶尔的不开心。

 

周承松:

不开心本身不应该是障碍。

真正学佛的人,会超越开心与不开心。

面对烦恼也会很镇定。

 

周承松:

而不学佛的人,往往就会被困在开心和不开心里,不管开不开心都不得自主,不得自在,因为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只是情绪的奴隶。

 

朋友:

有时特奇怪,没有任何原因的,就觉得生活特灰色。

 

周承松:

不奇怪,是你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心。

 

朋友:

认同。

 

朋友:

庆幸的是我对生活比较有热情,老是有希望。

 

周承松:

这是天性,非常好!

再了解佛法,明白自己的心,就会更加开朗从容。

 

朋友:

我是表象的,您老是深层次的,境界不同的。

 

周承松:

都是从低到高,从浅到深。

这样在生活中修养自我的人生就永远不会寂寞孤单,永远都是充实的。

 

朋友:

我只是时刻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老是困在灰色里。

 

周承松:

要明白真理才能有彻底的改变。

否则,就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作用,都不彻底,只是临时止痛而已。

 

小谈修行者的时间

 

修行懈怠的人,会觉着时间很长,往后来得及。

修行精进的人,总觉着时间很短,来日真无多。

 

对懈怠的人来说,应紧张起来,抓紧时间。

对精进的人来说,要放松下来,不要急躁冒进。

 

时间,对于懈怠的人,确实很短,这一生真如白驹过隙,下个轮回转瞬即至。

时间,对于精进的人,其实很长,心与永恒合一故。

 

所以,我们劝戒懈怠的人要赶紧用功,我们安慰精进的人要放松从容。


本文发表于 201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