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0 ​戒 律

(2023-02-05 16:19:18)
标签:

戒 律


 

戒律非常重要,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一,乃不退堕和成就的保证。关于戒律,文章中谈过很多,摘录如下:

 

《大乘光明正觉禅释义释》

日常如能定慧等修,严持戒律,不离菩提心,不舍成佛愿,即使尚未见性,但性光不昧,潜作指南,亦可摧毁烦恼狱!

 

《佛法修证之道》

也有人先从慧学入手,但他仍然要补充这方面的修学,因为这还关系到持戒的问题。不管修什么,都必须以戒为基。


因此,懂得轮回、因果之理,不仅可以生起出离心、修道心,还有助于持守戒律,实在非常重要。

 

牵动轮回的是习气,修道的障碍也是习气,所以习气必须要除。

除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是断、转二法,二者相辅相成。

断靠戒,收束身口意,不可为就是不可为。戒的种类很多,于此不赘。

戒是强制,最好能明其理,否则难持难久。

持戒属于戒缓用急,因此需要转化身口意而将勉强变成自然,这就是转法。

 

《学佛之次第问题(九)禅宗的方便次第》

学佛修道障难多,深信因果好比磨刀石,可以保持我们的慧剑锋利,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明白因果,也好比身后大火追身,学人不能不发足狂奔,脱离险境。佛陀当年也有火宅之喻。而且,深信因果可以使我们能做到严持戒律。要知道,佛陀涅槃前的最后遗教是以戒为师!不信因果,则不知持戒为哪般。

 

不持戒,如桶无底,滴水难存!

 

《学佛之次第问题(十)禅宗与性命双修》

概括说来,一切正真的修行都应该先修心(炼己)、先持戒,随后的次序和侧重点往往会根据传承而有所不同。

 

《学佛之次第问题(十二)密宗(2)》

研究密法,研究密宗戒律(比方说十四根本戒),研究事师法五十颂”……

 

《学佛之“次第”问题(十三)密宗的修法次第》

“虔诵四皈依,誓心不退。”

“严持净戒,以立根基。”

 

《佛教与基督教浅谈》

佛教和基督教在修持方法上也有部分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有静思、忏悔、祈祷(祷告)等方式,都有要持的戒律。

 

《学佛修道要诀略谈》

按:稍微用心一点就能发现,文章里面处处谈到戒律。

 

《记忆与学佛》

如果是遵循严格的戒律,那么过去世的种子就不会萌芽(譬如不让种子与水接触,保持干燥,它就不可能发芽),就不会形成今世的内因,就不会有相对应的回忆以及因回忆而产生的回味和渴想,就不会反复污染心灵。

 

《如何修成金刚不动心》

智慧是在持戒中获得的。佛陀的最后遗教之一是以戒为师。如不持戒,则不可能守住出离心,也不可能发起菩提心,因为戒律所对治的就是我执贪着、我习执著、我慢执著等,即贪、瞋、痴、慢、疑,这些都是与出离心和菩提心相违的习气障碍。还有,如无戒律,心必散漫,定和慧就都不可能成就。无慧则根本不可能解脱,因为解脱是慧解脱!

 

《谁家的佛教》

这里面已包含了定和慧,再加上要开始严持戒律,那么三无漏学的戒定慧就已经完全包括。

 

《再谈婆子烧庵

严持戒律、对境不妄动是对的,否则还像什么样子?

 

不过,这不代表着他会犯戒或可以犯戒。前面谈过,心要超世但行要淑世。

 

《叶子学佛观心对话录(一)》

持戒一开始都必须要强制地守。意戒不能马上守得好,身、口戒却须要守好。就是说,不能做到不想,但要做到不做、不讲。修到最后就是自然而然地不守而守了,如孔子那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现在更加知道圣人的伟大了吧?

 

不管观照力如何,不管佛理懂多少,都必须要守戒。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佛学浅注》

(二)斋戒章

【注:戒为根基,身(包括肚腹)口意都须清净,佛曰:以戒为师。】

 

《观心法门的实修体系》

持戒、布施、忍辱、礼佛、供养、忏悔、诵经、印经、放生等佛事,本无任何法门之别,乃学人的本分事,当然皆可为之,只是不要着相。

 

《行者的基本道》

按:尊师之道。

 

《叶子学佛观心对话录(二)之一》

这在儒家叫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守戒或叫持戒。


按:这四勿看起来简单,实则非常不容易做到。如果再加上慎独,防范就更全面,可谓二六时中密不透风。

 

《关于佛法进化的问答》

大小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空性的认识和发心上,以及由此引起的在戒律理解方面的差异。

 

《叶子学佛对话录(三)之一》

爱与憎也是有标准的,当爱可爱,不当爱而爱则需戒。当憎可憎,不当憎而憎也需戒。爱者爱十善业,憎者憎十恶业,则是真爱真憎。

 

《佛友201210月份的修学报告及点评摘录》

或许有人问:那戒律呢?戒律不就是禁和堵吗?回答是:如果照上面和以前所讲过的方法去正确用功,戒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因为戒本身只是让我们做到正而不邪(即多次谈到的正用而不邪用)的手段。

 

《关于佛和魔的问答》

至于魔,有乘虚而入的习性,所以我们提倡要保持正念,要严密守护身口意,要如无缝之塔,要不离觉照。

 

《空性破魔》

学佛一定要持戒,严密守护身口意三门,要如无缝之塔(见《关于“佛和魔”的问答》)。修观心法门者,建议日常结合着观心之法来守护。

 

附:微博《五戒十善》

 

戒律的根本为五戒,即戒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其中杀、盗、淫、妄为性戒;酒为遮戒,因为饮酒易犯诸戒,故需遮止,令不毁犯。日常中应尽量不饮酒,偶饮也不宜过量。孔子对酒的态度——“惟酒无量,不及乱,用意也在遮止。


此五戒也是中华文化的五戒,守仁义礼智信,戒杀盗淫酒妄,就是指以仁戒杀、以义戒盗、以礼戒淫、以智戒酒和以信戒妄。


五戒再进一步就是十戒,戒十恶,包括杀、盗、淫——“身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口四,贪、瞋、痴——“意三


十戒就是十善。


五戒侧重于止,十善侧重于行,即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按:还需加上不净观)离邪淫,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舍心离悭贪,以慈悲观离瞋恚,以因缘观离愚痴(邪见)。


若离观、行,十善难以做到。

这就是五戒十善。

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十善是共同的基础。

 

本文发表于 201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