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8 略谈“无分别”的修持和境界

(2023-02-05 20:20:17)
标签:

略谈“无分别”的修持和境界


 

关于无分别,此前文章中有时说的是道理,有时说的是修持,有时说的是境界,当然有时也同时说。就实修而言,“无分别”主要有以下七种义:


一、日常中,应物之时运用名言分别,但用完就放下,即正用而不执。说的是修持。


二、日常中,主动放下贪瞋痴慢疑习气,因此必须时时提起正念;对出现的五毒分别念要依所学来应对。说的是修持。


三、因为明理或持戒而自动抛弃或放下了贪瞋痴慢疑的分别习气,即不去分别妄想。说的是境界。


四、经过修持之后的空明无执境界,在此境界中分别念如烟如雾,也如雁过深潭,无碍自性清净。说的是境界。


五、刹那顿入无分别,这是一种自然进入的境界,不必好奇或等待。说的是境界。


六、保任阶段的不分别。说的是修持。


七、无所谓分别不分别。说的是境界。


学佛最重实际修持,境界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无分别”的修持概括起来就是:证悟刹那无分别,然无分别亦不求,更不投心入断灭;正用分别后不执,日常妄念多管控,打坐或别或不别。部分解释如下:


一、然无分别亦不求。不刻意求取刹那无分别的境界,而应正常、自然地修行。


二、日常妄念多管控。管控包括觉知以及照破、转化、切断或者安住等。事后还可以运用根基法对妄念的根源和过程进行思维修和观察修。


三、打坐或别或不别。


1、打坐观心。观照时可以不分别;也可以视情况随、转、断,那就是分别。安住本觉,当然不分别。顿观,也当然不分别。


2、打坐静虑。静思即分别,静观即不分别。


3、功课专修。应专注、不分心,就是不分别。有的功课需要用智慧来思维修,便是一种分别。功课过程中的起心动念和身心状况,有时不理会,便是不分别;有时需要辨别以应对,便是分别。


“打坐”涵盖了上述三类情形,所以才说“或别或不别”。


本文发表于 20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