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30 谁家的佛教

(2023-02-02 14:20:41)
标签:

谁家的佛教



这个题目是有感而发。古往今来,那么多人研究佛教、修习佛学,但往往各有所得,经常歧见百出,甚至产生一些纷争。因此,开句玩笑,佛教佛教,究竟是谁家的佛教?

 

这么讲,也不完全是开玩笑,应该是既符合佛理,也合乎哲理。

 

在佛理方面,我们知道诸法无我、万法唯心。诸法无自性,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相”上面安立“名言”。比方说,看见桌子,我们会说那是桌子。这是中文,英文是Table。这已经是两个名言了,针对的却是同一个“桌子的相”。并且我们还会进一步来分别这张桌子,把它分为餐桌、写字桌、电脑桌、会议桌等。再分为实木桌、塑料桌、复合材料桌等。再分为大桌、小桌、二人桌、四人桌、多人桌等。再分为高桌、矮桌等。再分为大人用桌、小孩用桌等。再分为黄色桌、白色桌、咖啡色桌等。再分为新桌、旧桌等。再分为简易桌、高档桌等。再分为中式桌、西式桌等。再分为古董桌、当代桌等。再分为名人桌、普通桌等。等等等等。

 

您看,就桌子这么一个存在的“相”,我们可以给它安立如此多的“名言”,给它做出这么多的分别。安立名言的目的是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所以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因为显而易见,狗不用这套名言,猫也不用。可见,我们心目中的外在事物本无固定的自性。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其本身的存在由因缘和合而成,所谓缘生种种法生,缘灭种种法灭。桌子并不能够自己独立生成,而不需各种材料,不需各种因缘(比方说供需双方的意愿、各种工种的合作等)。相反,这些它都需要。另外,它也并非永不变异。相反,它会不断磨损,其最终归宿地是垃圾场,并进而变成灰土而完全消亡。二、就是前面讲的,我们心目中的桌子,其实是我们在外相上安立各种名言之后的产物,并不是桌子本身,它本身并没有这些我们所附加上去的概念。如果桌子有固定、确切的自性的话,我们就无法给它加上这么多的定义,所有的人和其他众生看到它,就只能产生一种认识。但这正与我们的实际经验相矛盾。从这一意义上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客观,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唯物,不存在离开我们心识之外的万法。这可以用“万法唯心造”来概括。

 

刚才是拿一张桌子为例,来说明三法印中“诸法无我”的内涵。佛法作为一种法,也同样适合无我义。它非无因缘而生,对它的看法认识也因人而异。所以我才提出谁家的佛教这样的说法。

 

再从哲理的角度来看。有人讲过,一百个人进入同一个村庄,其实是一百个人进入一百个村庄,因为不同的人对这个村庄的所谓客观的认识,其实纯粹是个人主观的感觉和认识。就像一杯水,不同的人喝,会对它的温度口感等有不同的认识,这时根本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感觉。有人可能会说,大部分的感觉还是相同的,或差不多的。没错,佛学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它正好说明这是我们人类的共业。要知道人是六道众生之一,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感觉和认识。另外,拿我们中国人来说,四川人对辣的认识,应该与广州江浙上海等人不同;北方人对咸的认识,也应该与南方人不一致。中国人之间就已经如此,推论到全世界,差别更加明显。如果把人跟其他五道众生相比较,差别当然还要大。比方说,同样一条河,我们人看到的是水,是河水;鱼类的感觉就像空气之于我们;饿鬼道的众生看到的则是脓血或火焰,根本无法下咽。这是什么原因?业力不同使然。这个例子用来讲万法唯心、诸法无自性的道理非常恰切,学佛的人应该牢记。

 

回过头来再看佛教,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就太正常了,因为道理都一样。不过,佛学要解决的是轮回中的烦恼与解脱的问题,是万法的幻相与实相的问题。在这方面,是更高的智慧引领较低的智慧,是全面的智慧引领局部的智慧,是究竟的智慧引领相对的智慧,好比老师引领学生一样。我们首先要相信佛陀的认知比我们更真实,佛陀的智慧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当然有人可能会问,凭什么说佛陀的智慧就是宇宙中最高的智慧?为什么要跟他学?你如何证明他是对的?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先信,依教奉行,即依佛陀的教戒而修,逐步证得佛陀之所证,也就是走信解行证的路子。二、先研究佛陀的教化,看看有没有道理,如果感觉说得对,再选择一门而入,进行实修。也就是先从疑入,然后信解行证。不过,也不排除有人怎么都不信。那也没关系,信的人先修起来好了,实在不信的人慢慢再说吧。其实,能信本身就已经是有所超越的智慧啦。实在不信的人,那就是只信自己的人,我们也不好说他怎样啦。

 

对学佛的人来说,首先应该明白大概要学什么、佛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学习的步骤一般是怎样的等。虽然佛家有不同的流派即宗派,但是修学的主要内容总有一定的共性可以归纳。再说了,什么叫宗派?宗派是基于对佛学不同层面的认识以及不同的修行经验和心得而产生的,而且必须要有很多人前后相随才能形成,如果只有三两个人依照某种见地、依循某位前人的经验而修,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就无法成为一个宗派。但不管有多少宗派,共同的师父还是释迦牟尼佛,即“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了解佛陀传法的主要内容,对学习经论和修学某宗,都非常有必要。这样一来,就不是谁家的佛教了,而是佛陀的佛教,或者是大家共同的佛陀教法了。

 

佛陀讲法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佛陀有时对大菩萨讲,有时对声闻乘的弟子讲,有时对刚开始修学的弟子讲,有时对修学很久的弟子讲,有时佛陀加持大菩萨代讲,有时在人间讲,有时在天界讲,有时讲权宜不了义法,有时讲究竟了义法,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佛经研究起来比较费工夫,而且经论浩如烟海,往往令人无从下手。后世高僧大德,依不同的见地,将佛法做不同的划分,以帮助学人整体了解,并因此形成不同的宗派。但是不论怎样划分,佛法毕竟有着共同的教义。

 

佛法的核心内容,翻来覆去地归纳总结,的确就是这几点:出离心、菩提心、中观正见。佛法是指导我们修行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对其他众生的态度。我们学习佛法,也应该由这几个方面去展开。我们实践佛法,同样应该从这几方面去落实。

 

现提供本人的建议,供大家参考。此建议并不完全与佛陀说法的时间顺序相同,而是主要着眼于实际修学。当然,这是就教理部分而言。

 

首先是四圣谛、十八界、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三十七道品等部分。这是一切佛学的根基,舍此则任何教法都无法领受。没有这些“根基法”,佛法大厦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建立起来。有朋友学佛,一开始让他学这些,没几个月就说已学完。问他学明白了吗,说是明白了,并问下一步学什么。其实,我很清楚他还没有学好,但那时说别的没用。想快点学习深奥的佛学,基本上是初学者普遍的心理。但是,现在两年过后,他发现佛法博大精深,自己的根基并没有打好,又想回过头来重学。能发现这一点,因为他很用功。如果不是非常用心地在修行,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学佛跟学别的一样,都是“学然后知不足”。如果有人没学几年,就觉着自己明白个差不多了,那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他的浅薄和无知。任何一种世间法都不简单,更何况包含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佛法。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正是因为它的不容易。所以,学佛需要发长远心,需要做至少一生一世的准备。不过我们不用怕,学佛虽然很辛苦,其实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而且,如果能悟明白“人无我”的道理,去除烦恼障,也就不觉着长时间的修行令人苦恼了。再说,为了考职称,为了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我们都肯年复一年地学习,现在为了生生世世的解脱,如果只用小小的付出就可以成功,您相信吗?在我看来,至少道理上都讲不过去。

 

这些内容,佛陀一开始就反复对弟子们讲,待要入大涅槃时,最后的遗教中,很大的篇幅还是解说这些教法,只是讲得更详细,并且结合着“常乐我净”的佛性来讲。如果这些教法完全不明白,则心不可能出离,也就根本不可能证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另外,在开始学习佛理的同时,可以找一个法门实践着。四念住、数息法、对治贪欲的白骨不净观、对治瞋恚的慈悲观、对治愚痴的十二因缘观、念佛、持咒、诵经、观心、礼拜、忏悔、放生等等,都可以选择使用。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定和慧,再加上开始严持戒律,那么“戒定慧”三无漏学就完全包括。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研学《楞严经》。此经的来历不同凡响,讲心性之理也极其透彻。在我看来,如果不懂此经,别的大经也很难弄明白,也不可能拥有真正的中观正见。所以,我认为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部经!也难怪当初印度国王把它奉作镇国之宝,绝对不许带出国境。害得般剌密帝尊者只好将身肉割开,把经放进去,待伤口愈合后,才能把它带来中国。所以,我们对本经、对佛法都要万分珍惜才对。其他到印度取经的高僧大德,包括玄奘法师、义净法师等,也都经历九死一生,才把珍贵的经论带回中国。其他还有很多僧人,为法捐躯,死在了求法的途中。思之,令人不禁再三感叹!

 

之后,再读《法华经》。到这里,大乘佛法的主要内容都已涉及。对很多人来说,有这两部大经差不多就够了。

 

再往后,可以有所不同。如果要研究《楞伽经》,那要先读《解深密经》、《如来藏经》等,否则,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以及如来藏境界等等不大容易理解。

 

读《楞伽经》,建议把南师的《楞伽大义今释》、谈锡永上师主编的《楞伽经导读》、楞伽经唐译和谈锡永上师的梵文今译一起合参。这是非常费时间、非常费脑筋的一部经。在这些经里面,属《楞伽经》最难读,它的文字本身就已经很难,按照苏东坡的讲法,读者甚至都难以断句。不过《楞伽经》也非常重要,否则达摩祖师不会只带四卷楞伽来中国,并且作为禅宗印心的标准。

 

如果不研究《楞伽经》,或者读完《楞伽经》之后,其他的经就都可以去研究,因为主要的基础已经具备。其他还包括《华严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涅槃经》、《金刚经》、《胜鬘经》等等。

 

上面目录中没有包括《地藏经》、《阿弥陀经》等,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些经的义理并不特别深,或者说可深可浅(随修学程度而异),还可以说义理部分讲得不多,需挖掘才可得,因此随时都可以读。而上述经典则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而言,都很深。

 

如果有人疑问,不按这样的次序行不行?也行,只不过佛理不容易融会贯通。有些地方看来看去,文字认识,什么道理却仍然不懂。学习嘛,总会有一定的顺序,学什么都一样。

 

以上谈的是整体佛理,如果谈到具体的修学宗派,就还要加上各宗所重视的其他经典。比方说,修净,要加上五经一论;修禅,要加上坛经及祖师们的著述;修密,要加上大日、金刚顶等,以及宗喀巴大士的密宗道次第和其他各派祖师的著作;唯识,要加上太虚大师的著作等(唯识本就名相繁琐,直接读古人的著作会更加吃力些)。

 

我所列举的经典里面,除了密法部分包含的较少以外,其他宗派的教义其实都可以找得到。密法,主要是方便法不同,但其根本教义并不出上述大乘经典。其实在我看来,密法就是显法,显法也蕴含着秘密义。密法看起来好像跟显法有很大的差别,其实明白了它的内涵后就会发现,它所实践的正是显教所尊奉经典的教义。当然,密法确实有一些不共的特殊修法。它与显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尊法、愤怒尊和无上密部分。不过,从根本上讲,这仍不出佛陀的显教理论。另外,修密法一定要有显教的基础。否则,不可能明白密法为什么要这么修,而且很容易执著外相!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以上所谈,是关于次第学习佛理的建议,供大家参考。没有提到论,因为我觉着经典本身没办法完全被替代。不读经,只读论,依然会有莫名之感。虽说论是经的提炼、总结和发挥,有祖师大德的智慧和辛苦在其中,但读完经再读论可能更好些。当然,也可以经论合读。

 

祝愿大家都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本文发表于 201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