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43 谈“积极与消极”

(2023-02-03 03:13:57)
标签:

谈“积极与消极”



很多人一听佛家谈“空”谈“无”谈“无我”,讲“放下”讲“去执”讲“寂灭”,往往有种空落落的感觉,有时也会产生恐惧的情绪,怕真的学下来,那整个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原来为之奋斗的目标还有没有价值?那家庭亲情怎么办?整个人会不会变得冷漠无情?等等。这些看法都是因为尚没有真正懂得上述佛家名言的含义,还没有实际修持和体证,或多或少是在望文生义,或者浅尝辄止。本来没打算谈这些,因为这类问题数之无穷谈之无尽,如果踏进佛门认真次第实修,本不该成为问题,可是发现有朋友对此还是心存疑惑,那就聊一聊吧。

 

先看一看我们平时谈论的“积极”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努力读书,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努力奋斗事业,努力提升社会地位,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做人上人等,这都是积极。当然也有人把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当做积极的人生目标,这种积极本就属于佛家情怀,而且认同这种积极的人,基本也不会产生关于消极的疑虑,所以姑且不论。

 

在佛家看来,努力为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而工作而奋斗,本没什么错,属于正常的谋生行为。佛家与世俗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佛者虽在红尘中打滚,但心能去执,得不忘形,失不怨尤,始终保持平常之心。世俗之人,因不懂得缘起性空及导致六道轮回的十二因缘之理,而患得患失,无论得失均不自在。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很多在家的修行人,大隐隐于市,混同世俗而凡人不识,因其并没有显示与众不同的神异,无慧眼的凡夫自然不能识别,古人云:“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如果我们能保持“平等心”、“空观心”、“无杂乱心”等大悲陀罗尼的十种心(十种相貌,即十种特征或者说表现),则一切治生事业均与实相不相违背。著名的维摩诘大士,显现的就是在家相,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巨富大员外,但这无碍于他的无上圆融的大智慧,就连被尊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不敢当其慧锋!另外一位给孤独长老也是富翁,否则如何能以金币铺地换来给孤独园供养世尊呢?在这里我们就知道,世财不是不可以去努力求取,就看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求。如果是平常心,且“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用度以外,多用来行善布施、助印经书、供养三宝师长等,那真是善之善者也。反之,如果一切仅只为满足口腹之欲,为炫耀傲人,不是“以义制利”,而是相反,“见利忘义”无所不用其极,而且在有钱之后挥霍无度,仗财妄为,则钱财对他们而言实在是毒蛇是毒药,斯乃恶之恶者也。再如有人,体解大道,于财不生贪着,于权不生攀缘,粗茶淡饭平平淡淡就好,处事不与人争,游心于寂静禅境,自得于法喜佛智,那当然最好不过,因为可以集中有限的时光,用在解脱生死证悟菩提上,修学有成还可任运大悲之心,广度有缘,自然功德无边。

 

在“名”“位”方面,其实也一样,正常的进取之心完全可以有,同样以平常心和“空观心”来面对。而世俗心则不同,很多人往往视此为人生的究竟目标,是唯一的价值之所在,自然容易不择手段,权高位重之后也不知自我约束,反而因此造下更重的恶业,对这种人来说,名位权力就是他们奔向地狱之门的高速列车。

 

在亲情友情方面,学佛者和普通人的区别是去执和有执,是完全和保留,是付出和索取,是微笑和喜怒。学佛之人,看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正所谓众生平等。这样就能产生平等心,而不论亲朋的财富和地位如何,自然就可免于势利世俗,在所有人面前保持自己的自尊和谦和,不卑不亢。普通的人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心中总会牵挂着、在意着名利和地位等种种世俗的标签。再者,学佛者知道一切都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亲情友情也是一时的缘聚缘散,对别人就不会产生过分的要求和期许,不会斤斤计较于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回报,一切都会以平常心而随缘对待,那当然不会因执著求取而愤怒或不平。学佛之人明白作为众生,亲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缺点,就会以悲心对待他们,珍惜缘分,不离不弃。学佛之人对亲朋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在帮助的过程中及在帮助之后,均不存回报之想。学佛的人对待子女,也是珍惜缘分尽职尽责,并不指望子女将来怎么报答自己。子女孝顺是缘,子女不孝是命,不怨天不尤人,只做自己该做的,别人怎么做那都是别人的事,自己坦然面对。学佛的人也不把子女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试图去占有控制子女的身体和心灵,自然会豁达洒脱。为什么?因为学佛的人明白,世事本无常,人心似流水,缘能聚也会散,将心安住于本来清净之地,则自然永远有微笑挂在脸上。无求者最快乐!

 

在夫妇感情方面。世俗者是彼此占有,相互索取,于是希望与失望交替登场,悲、欢、离、合四幕剧一直在重复演出。世俗者不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到时各自飞”。在学佛者眼里,夫妻是此生最大的缘分之一,自当珍惜。无论男女,对方都是鲜活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爱,去呵护。在对方冷时予暖,在对方热时予凉,在对方饥时予饱,在对方苦时予慰,在对方疲时予歇,在对方哭时予笑,在对方紧张时予松弛,在对方快乐时予分享,在对方挫败时予鼓励,在对方进步时予赞扬。夫妻如朋友,能以朋友之道对待另一半,问题就会少很多。或有人问,以朋友之道会不会太生分?其实不会,我们的问题是彼此过于交织在一起而不作区分,朋友之道正好可以调和。再说,夫妻之情与其他情一样,也是一时的因缘聚散,人生的最后时刻都是“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如果两人实在性格志趣不合,在努力无果之后,也会平静分手并互祝幸福,做一生一世的朋友。明白这点,学佛的人就能在无执中自在享受双方生活中的点滴分享和分担。

 

越简单的快乐越是高级的快乐,因为它无需各种条件,随时可得。因此,真正学佛的人,不但不消极悲观,反而是积极乐观的,他的快乐遍一切处,对他而言,当下就是佛国净土。真正学佛的人,看准的事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尽人事知天命,这是去除了瞻前顾后的积极。一般人则往往患得患失,首鼠两端,做事反而显得消极。这中间的差别,就是学佛者那能看透幻相的般若慧光。无智慧者永不可能拥有真正恒久的快乐,这正是四圣谛中“苦”谛所揭示的真理!

 

学佛者的做人准则是:做父母以“慈”,做子女以“孝”,做兄弟姊妹以“悌”,做朋友以“信”,做事以“忠”,待人以“仁”以“义”以“礼”,做人知“廉耻”。或有人问,这怎么跟儒家讲的一样啊?本来嘛,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再说,能做到儒家要求的这些,不懂得缘起性空、众生平等、六道轮回、自性涅槃等佛理是非常困难的。儒家在入世方面要求的比较具体,正好可以拿过来用。另外,我们本就是炎黄子孙、华夏后裔,祖圣的宝贵遗训,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继承呢?


本文发表于 201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