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47 谈“清寂、孤寂与清净”

(2023-02-03 03:28:18)
标签:

谈“清寂、孤寂与清净”



任何人,只要认真学佛,烦恼一定会少。如果证悟空性,就自然不畏烦恼,并能即烦恼而证菩提。

 

修行的人常常成为他人的倾诉对象,并帮其排忧解难,自己则往往无人可吐心声。无论是独处,还是和至亲朋友一起,行者的心经常是孤寂的。清寂是行者的本色,孤寂则是行者要准备承受的寂寞。孤寂是因为你很难碰得到知音,这跟你是否快乐无关,跟你的家人无关,在千万人中,你也只是一个你。

 

对行者而言,什么叫知音?与你一样的才是知音,否则他又怎能懂你?而这样的人你去哪里找?不可求是当然的,不可遇也往往是必然的。立志学佛的人,你可想到这点?你可准备好成为冰峰上的雪莲,在凛冽的天风中孤芳自赏?当然,你可以与道合真,你可以跟诸圣把臂同游!你可以法喜充满、春风永沐!

 

其实,学佛修道本就是“棘杖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多人修行一人到,一人修行多人到”,你飞得越快,身旁的人就越少。清寂对多数人而言是毒药,对行者而言却是甘露。孤寂对多数人来讲是颈上的绞索,对行者来说却是前行的背影。

 

孤寂与清寂是一体的两面。清寂本身即是清净。在尘出尘,于万丈红尘中不染不著,不是清寂又是什么?历境炼心,在纷乱喧嚣中利用烦恼来消磨习气、增长智慧,所用、所守也还是清净寂静的本心。孤寂呢?孤寂只是孤独的清净,依然还是清净。孤独二字仅仅因为,在你认识的所有人中,你就是一个人。这个“你”,事实上包括我们大家每个人。

 

出离心也意味着行者要体验孤独。学佛者首先生起的是出离心,紧跟出离心而来的就是孤独,因为行者的出离不是虚无飘渺的想象,而是要真真切切地从以往对人、对事、对物、对情、对境等的执著、攀缘、求取的状态中抽身远离。仅此一点就意味着行者必定会远离凡俗的惯常认知和做法,就算他朋友再多,就算他有至亲爱人,就算他眷属围绕,他的心境也与众不同。而且周边的人越多,他就越显得孤单,所以才说“在千万人中,你也只是一个你”,讲的是内在的境界和觉受。想想实际的情况,真是这样啊。

 

就世俗谛而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万般(包括亲朋)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哪怕要找一个不孤独的都找不到。这也是世间法应被看破的原因所在。在胜义谛那里,诸法无我,皆无自性,万法的实相都只是平等一味的大空性,“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是此意。你清寂孤寂也好,你广交朋友也罢,在实相中都是空性,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在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实相中,如何能有高下等分别念的立足之地呢?一切分别念都不过是执著四相的、不实的想蕴戏论。

 

认清二谛,并将二谛双运,就是大悲陀罗尼十种心里的“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著心”等心相,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圆融。学佛者要知道,显空双运是最高的智慧,一切智慧的极顶就是显空双运!在行者本身的具体表现上,道家所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仔细分析也是显空双运。

 

明白显空双运,即二谛双运,就能懂得六祖大师所言“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的般若深意。以情感为例,有感而发,或歌或咏或舞或蹈或笑或叹或赞或骂,发乎情而止乎礼,雁过长空,不留爪痕,心无所住,自然菩提日增。前篇文章说过:“心潭尘云,来映去无。潭自不动,法尔如是。”尘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有感而发正是心念法尘之云,云来我知,云去不留,随缘自在。要知道,并无一个离开一切法的孤零零的自在,也不存在离开世间的高高在上的解脱,更没有于生死之外可得的虚幻的涅槃。这正是显空双运之义,空性非离万法而孤存,万法随缘起显现而性空。能如如不动,随缘应物,应物而不迷,亦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法尔如是的自在清净境界。这个境界随时可得,念念可得。当下一念去执,当下就是一念清净,一念解脱。念念清净,净念相继,就是永恒的涅槃常寂光!

 

再谈一谈念。人活着又不是木石,怎能没有念?菩提悲悯之心也是念啊,念佛持咒观想之念同样是念。为人处事,日常应用,都要用念。遇善举,心存景仰,随喜功德,是念,是慈悲低眉的菩萨之念。闻恶行,心生义愤,随众谴责,也是念,是怒目威猛的金刚之念。而执金刚神都是佛菩萨所变化出来的愤怒身,即教令轮身,与佛菩萨同一本体,虽因应用之别而有不同的示现,本心却无二致,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好比慈母,在孩子面前有时语气温和,有时态度严厉,但不管怎样,慈爱之心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方式。修道与不修道的区别,就在于执著还是不执著。不修道者,执著于内外,陷在起起伏伏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好比作茧自缚,也像鱼在网中,越挣扎缠得越紧。修道者慧观不移,智光不灭,静观诸念如泡沫般虚出虚没,执取心断,而性无动摇。依此进修,就会“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学佛不该僵硬执守于空或有、动或静的二边,应运心自在,如珠走盘,活泼无碍。这种境界就是“平等亦不著,空中不觅空。涓涓溪流水,春风舞西东”。

 

以上谈的是就体起用、摄用归体、即体即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事理无二的大机大用。已悟者尚需千锤百炼,初学者实难马上做到,但道理要懂得。学佛一般都是先明理,依理实修,最后证理,即先解悟后证悟。根器猛利者,领受较快,能够观悟同步,于法不立不废,自然行于中道,很快就能心得自在。在执著淡薄的心境下,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证悟空性,悟后再绵绵保任,可得大自在。不能同步者,就次第而修,免得手忙脚乱。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观心自净其意,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随着心意开解,执取念断,再逐步证悟空性。这是渐修而顿悟,悟后一样真修。属于哪种根器,自己一望便知,用不着勉强。早到是到,晚到也是到,到了就都一样。

 

真正禅者的心,即是悟者的心,悟者的心即是证悟空性的心。悟者的心如同水,随缘变化,无挂无碍,自性不改。悟者的心是长空,有云也空,无云也空。悟者的心是摩尼宝珠,能随缘变化万色,嬉笑怒骂皆是祖师意。悟者的心如光明,可破一切暗,而不被暗染。悟者的心,不与万法为侣。悟者的心,不离万法而空明。

 

最后加一句,《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文发表于 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