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95 关于“孝”的对话

(2023-02-04 22:03:05)
标签:

关于“孝”的对话


 

一、对话

 

2012-12-31

周承松: 

父母也是人,也是众生。

 

朋友: 

当时,我是最需要帮助的,却只能自己帮自己。

 

周承松: 

生在中国,那么多年前的中国,这不都正常的吗?

时空没办法重来。

 

朋友: 

嗯。

 

周承松: 

把父母看做众生就对了,跟别人家的父母没什么根本不同。

 

周承松: 

父母也是局限于时空下的普通众生。

 

朋友: 

嗯,这倒是。

 

周承松: 

他们如果重投胎,生在将来的中国,相信肯定不会那样了。

 

朋友: 

是的。

 

周承松: 

人,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要明白这点。

这就是人文历史观。

 

朋友:

是的,无法选择出身年代,无法选择父母。

 

周承松:

要这样看人,才不会偏执,才会有更多的同情和宽容甚至宽恕!

 

朋友:

您说到点子上了。

 

周承松:

能这样理解就对了。

 

朋友: 

呵呵。

 

周承松:

无法选择父母

呵,还是抱怨!

 

朋友: 

没抱怨,只是说说而已。

 

周承松: 

不要再这么说,你们也是父母啊。

 

朋友: 

嗯。

 

朋友: 

无论如何,我会尽自己的儿女之责,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周承松:

好啦,开心点,释然点。祝新年新心情!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愉快!越来越顺心!

 

朋友:  

好的,也祝您新的一年更加顺心如意!

 

2013-01-07

周承松:

现在跟父母的关系好些了吧?

 

朋友: 

没有。

 

周承松: 

为什么呀?

 

朋友:

母亲心里有点亏欠,父亲谈不拢,就少交流。

 

周承松:

警告您,不要等到他们不在了,您再哭天喊地的。

 

朋友:

我明白您的意思。父亲脾气很暴,有时说好话还会得罪他。但对家人,我总是尽力而为,对所有的人来说,我可是问心无愧!

 

周承松:

那就行,关键还是自己的内心。

 

朋友: 

我不是完美的人,只求问心无愧。这点家里任何人都无法指责我。

 

周承松:

我是说,关键是自己的内心要安定、祥和、真实,而不仅仅在言语行为上。

 

朋友:

即便对周边的朋友也是,我也会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周承松:

别激动嘛。表白什么呀?

 

朋友:

说实在的,有时面对某种情形,还真难以做到内心安定、祥和。

 

周承松:

我刚才讲的内心,是指面对父母、想到父母时的内心。

 

朋友:

这么说吧,很多过去的事,在心中留下伤痕了,也想忘。当每次遇到同样的人,做过分的事,就会勾起过往种种不愉快的记忆。

但说孝顺,我让家人无法抱怨我这点。

 

周承松:

就算一直在报答养育之恩吧,养育之恩本就难报。

 

朋友:

嗯,学佛后,一些事情也看得开些。觉得是自己的业力使然,也是因果。

 

周承松:

觉得是自己的业力使然,也是因果。

这就是悲观的心态。

 

【按:如果单纯从因果的角度来讲,的确可以说面对这样的父母是自己的业力使然,或者说面对这样的子女是自己的业力使然。此即“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因果律。这么理解并非不对,它可以让人坦然面对家庭问题,做到心态平和,从而少了许多的幽怨和攀比。但是,如果仅仅这么看问题的话,此心就有些消极,难能阳光开朗。在我看来这就有些片面。所以我的意思是,在这种因果认知的基础之上,还要有高度和深度,有慈悲和感恩。慈悲心和感恩心能引领我们愉悦地面对家庭问题,愉快地走上解脱和成佛之路,这跟冷漠的看开相比,二者实在是天壤之别,火冰之别。要拥有这两种心,就必须要懂得无我之理,要逐渐放下我执。只有放下我执,才能真正生起慈悲之心,才能真正不加计较地感恩他人的任何付出,哪怕只是点滴的付出,才会将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作大如天。能有如此的心境,那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自然就会铭刻五内,所作所为就能出自至孝至善。2013-5-8】

 

朋友:

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否则我就不会只身一人去闯去拼。

 

周承松:

别老提这句,好像多慷慨悲壮似的。

应该觉着因祸而福,淡然一笑。

 

朋友:

换个角度,也可以这么说。但您不知道我当时的艰难。

 

周承松:

谁都有绝难的时候,而且世上总有人比自己更难。

 

朋友:

嗯,与幸福一样。

 

周承松:

是的,开窍了!

 

朋友:

呵,离开窍还早着呢。

 

周承松:

想通了,就不总是纠结了,就能一点点放下,智慧也能一点点打开。

 

朋友:

嗯,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周承松:

这就是进步。

 

朋友: 

只能说是有点滴进步。

 

周承松:

都是集小流汇成江海!由小悟而大悟!

 

二、给某位佛友修学汇报的点评

2013-3-3

 

这个月的修学状态十分不好,整个人非常昏沉,除了在工作中感觉被推着勉力去做以外,其他时间里最多的是感觉消沉和疲惫。很久没有过这么强烈的负面情绪了,尤其是头,痛得快要撕扯开一样。有两次实在难受,自己驾驭不了,就拿出地藏经开始诵,慢慢的,才觉得情绪缓和下来了,前所未有地感受着地藏菩萨的悲愿。平时为了对抗这种情绪,得空闲时就默诵灭定业真言。南无大悲大愿地藏王菩萨!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是怎么了,好像身体里有个力量总想爆发,又有个力量在克制,反反复复的,又好像有个东西在推着情绪(烦恼)往身体外面走,尤其是面对别人时,不敢开口,似乎口一开,就会有许多的瞋怨涌出,向外扩散,真正吓人。【原因应有多种,雾霾天气算一种,缺乏运动气血不畅算一种,休息不够身心疲惫算一种,深层习气爆发算一种,观心功夫尚浅以致不能及时准确地洞察自心也算一种。或许还有其他原因,自己再找找。明白根源之后,有针对性地调整对治即可。】我很想努力过去这一关,无奈力量还是不够,捱到了正月十五时,一念没有控制住,和妈妈大吵了一架,落得两败俱伤,心中难过不已。活了这半辈子,与母亲的关系异常纠结,尤其是学佛后看着她受各种烦恼的逼苦,心下难安。【看待他人,有时要站在佛法的角度,这样自己不迷,还可劝导对方;有时则应站在世俗的角度,这样就能理解对方,自己也不焦躁。欲将二者贯通,需要慢慢来,边修边思考边实践,急不得。】其实从未想过让她不快乐,即使是吵架,也是希望帮她断除太重的贪着心,无奈智慧不足,方式方法欠妥。我已下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会从自己改变,会把自己学到的佛法讲给父亲母亲听(以前因为他们对此排斥,所以并未过多提起),希望他们因听闻佛法平息内心的苦恼,获得安详之乐。【很好。提醒一下,学佛应从明因果开始。春节回老家,有人要帮助别人学佛,问我推荐什么书。我说因果和轮回是佛法的基石,要先介绍因果方面的书给他看。这个道理其实在文章中很早就讲过了。】【对于老人,可能还需要经常跟他们沟通这样的理念: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受,其标准因人而异,没办法简单量化或者一刀切。】【另外,总的来讲,对待老人要敬、和、顺、慰,即恭敬、和气、顺从、安慰。要做到也不甚难,关键是心中要喜悦,我执淡而菩提心起,并时时不忘养育之恩,面对代沟、分歧无胜负想,则自然语气和缓雅敬而出软言慰语。这样就算有些事情仍然不如意,也不至于郁结于心。】【对任何人都要宽容,对自己的境遇要学会从容。不苛求于人,不企求于己,此点可参阅《增益》。】【对“相”不要太执著,幻生幻灭罢了。于相生迷,乃轮回之因。这个“相”字泛指天地间万事万法的显现相,包括每个人的命运或者说人生际遇。悟之。】

 

三、给另一位佛友修学汇报的点评

2013-4-28

 

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有五一节拉独自在家的母亲一起去度假的想法,并为她订好了机票。电话她时,她欣然答应,欲与我同行。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让母亲进入我的世界,她每时每刻都推销那些迷信之说的习气,总让人感到有些不快;而且更主要的是,每次见到她时,自己的心似乎凝成了一块石头,又硬又冷。

所有的这些,如果能提起觉照,便不再是问题了,但事实是当她一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就紧紧地吸附在那些假象之上。然而我仍然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平和而宽容地对待母亲。这份幻想使我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我又要开始曾经失败过千百次的尝试了。望菩萨保佑吧,虽然我对此行毫无信心。

【呵,母亲是长辈,对长辈要敬要顺(注意不是愚孝)。其实,我们的父母跟我们一样,本是凡夫,您母亲爱说什么就让她说去呗,您既然改变不了她,那又何苦跟她计较呢?您自己的心宽广放松了,母亲的言论就无可无不可了,根本没什么。另外,《自他之谈》和《真与假》中讲过,佛法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能拿去苛求家人他人。我们不要犯佛病,学佛之病。】

 

四、结合《地藏经》和目连尊者而谈

2013-5-8

 

学佛的人总希望家里人尤其是父母能够尽快跟着自己学佛,好此生就解脱轮回之苦。这是可以理解的孝心,非常值得肯定。但问题往往是,父母对学佛并不热衷,甚至持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受无神论影响极深的父母。有的父母虽然不是无神论,但却很迷信,于理始终不能正解,总愿跟着邪见跑。而且,父母和子女谈论时,又经常倚老卖老,固执己见。面对这些情形,有的人就很焦急,有的人就埋怨自己的佛法太浅,竟然不能感化父母,有的人干脆直接火冒三丈。

其实我们的心应该放宽些,大可不必如此烦恼。

此前曾跟朋友以《地藏经》为例谈过这个话题。地藏菩萨,我们都知道修行非常精进,其度生悲愿无穷无尽,“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样的大愿,即便我们略一思之,都会顿感不可思议,并感激涕零,因为我们这些众生都在地藏菩萨的悲愿之中,地藏菩萨的大愿正为我等而发啊!

但就是这样不居佛位、犹现声闻相的菩萨摩诃萨,在其本生中,也有面对母亲无可奈何的时候。地藏菩萨作婆罗门女时,“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设或暂信,旋又不敬),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地藏菩萨作光目女时,其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因为她“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

还有大目犍连尊者,作为佛陀的上首弟子之一,母亲在世时也没办法度化,最后其母生于饿鬼道中。尊者无奈求救于佛陀,佛陀为讲《佛说盂兰盆经》,这才有了后世的盂兰盆节。

想想看,婆罗门女和光目女如此修为,大目犍连尊者如此修为,其母也没有被真正感化。我们的修行功德远逊于菩萨和尊者,在劝化家人方面力有未逮实属正常,完全没必要急躁或自怨自艾,慢慢地以身作则、善巧引导就是。自身修行要有长远心,度化他人也要有长远心。


本文发表于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