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2 无执、无求、无取、无舍

(2023-02-05 16:30:55)
标签:

无执、无求、无取、无舍

 


这八个字在文章中提过很多次,今天专门谈一谈

 

一、吕进才的一段修学汇报(经过修改)

2013年7月31日

执者,人我、法我二执也

于行者而言,还可以具体到对身心境界的执著。

 

求者,心有希冀也

在修行过程中,有对身体康健、延年益寿的希求,也有对奇异神通、究竟佛果的期盼,还有对清净修行状态的再回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取者,执取也。在十二因缘中,贪“爱”执著,不愿舍离,欲求更多,是名为取。

具体到修行上面来,身心境界的各种变化,包括安、乐、静等感受,学人须知主要属于触尘、法尘和受蕴,其变化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海市蜃楼、如阳炎,乃万千无量,皆无自性,故一概不应执取。

 

舍者,离弃也

应知现前的一切境,包括打坐中的各种境界,为缘起法,都无自性;而且都由心上现起,属于识境。

另外,真如自性为万法之王,自性明觉,还自心起念。心念起于自性,如波起于水,故两者是二也是一,是一也是二,此为非一非异,故无可舍也。

总之,对境和心念均无可舍。

 

所以,修行路上的一切境界都是万法在心中的影像,非好非坏,与解脱无关。对这些沿途境况,只要秉持着一颗“无执无求,无取无舍”之心,如理如法地精进修行,当下就是自在,当下就是解脱,也必定能亲证自性!

 

 

二、关于身心境界的问答

2014年7月10日

 

吕慧峰

现在有时觉得身如浮云,心境空阔,身体劳累时则什么也没有。请问老师,此时应当如何?

 

周承松: 

1、劳累时当然境界会差,境界都是身和心共同的体现,不修行的人也是如此。身心二者还彼此影响。这些必须要知道。


身、心境界并非一成不变,除去劳累的原因,就算修行正确,境界也会自动变化。这种变化跟很多因素有关,比较复杂,既涉及到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也涉及到天文和地理等等外部情形。


应当如何?看情况。一般可以顺其自然,等其自动变化,二无(一无所执、一无所求)或四无(无执、无求、无取、无舍),不离觉,并保持正念和力所能及的精进。


如果属于常见的情绪起伏,或者是周期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可以静观,可以转化。

如果跟健康有关,可以治疗,可以休息,可以调养。

如果跟个性或业力有关,可以调整,可以转化,还应该多忏悔,多行善,多回向。当然,宽泛一点讲,一切都跟业力有关,这里专指特别状况。至于回向,本就是行者每天都要做的事。


总之,原理懂了,自己凭智慧及经验来判断和应对。

 

2、拿佛理来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境界都会过去的。请再读一读《当下》。还有《略谈观心法门的打坐》,道理一样。

身心不断变化乃是不变的法则,这就是“无我”之义。(按:重在觉。)

呵,难道您还要去求一个不变的“我”吗?那就是理事(修)不一啊!

 

3、对曾经有过的境界,要“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当下!也就是赤裸裸!

大家也不要刻舟求剑,但刻舟求剑确是很多人的通病。

 

4、以上这些不能仅限于表面上懂了,而是要发自内心地悟了、懂了、通了!否则仍然会迷惑,甚至一再迷惑!

 

三、补充

 

说“无执无求、无取无舍”或“无执、无求、无取、无舍”都没问题,但侧重上略有不同。


前者执与求相列,取与舍相对。执求和取舍之间也有关联,有执有求就会有取有舍。


后者四词并列,且互有关联:求是因为执,有执就会求,执求;有执就会取,执取;有执取就会有执舍。


所以,二我执是根本,求、取、舍是必然的表现。何谓执?简单说,执万法有自性。


总之,这八个字,有里有表,有根有枝,有理有事,有见有行,比较全面。

 

本文发表于 2014-07-18